麻省理工學院是美國培養高級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從事科學與技術教育與研究的一所私立大學。該學院的數學教授藍勃,在他系上的公布欄寫下一道他覺得十分困難的題目,希望他那些杰出的學生能解開答案,可是卻無人能解。結果一個年輕的清潔工卻在下課打掃時,發現了這道數學題并輕易的解開這個難題。藍勃教授在找不到真正的解題人之后,又下了另一道更難的題目,要找出這個數學天才。
...
一、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心理現象及其影響下的精神功能和行為活動的科學,兼顧突出的理論性和應用(實踐)性。
...
桑多爾·費倫齊,匈牙利神經病學家和精神分析家,1873年7月7日出生于密什科爾茨,并于1933年5月22日在布達佩斯逝世。他是巴魯克·弗蘭克爾(后來改名為伯納特·費倫齊)和Roza Eibenschuitz的十一個孩子中的第八個孩子,他父親是一名書商、印刷商和票務代理人,他父親和母親都是來自波蘭加利西亞自治區的猶太人。在費倫齊15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去世了。在家鄉的新教學校學習之后,費倫齊去維也納攻讀了醫學學位,并于1894年獲得了畢業證書。在他還是學生時就對醫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共情(empathy),也稱神入、同理心,是一種能夠設身處地地站在他人的立場,感同身受地體會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英文單詞“empathy”源于古希臘文“empatheia”,其中em的意思是 “進入、朝向(in,at)”,patheia的意思是“激情或痛苦(passion or suffering)”。這個詞被德國哲學家赫爾曼·洛采(Hermann Lotze)和德國美學家羅伯特·費舍爾(Robert Vischer)改編并創造了德語單詞“Einfühlung”,最早被用在美學領域。1897年德國哲學家西奧多·立普斯(Theodor Lipps)將其引入心理學,1909年,英國心理學家愛德華·鐵欽納(Edward B. Titchener)將其編譯為英文“empathy”。
...
刑事古典學派(舊派)以客觀主義為基礎的行為刑法,在犯罪行為與犯罪人格的關系上基本走向了一個極端。行為刑法是一種法定的規則,依據此規則刑事可罰性是與在行為構成方面加以限定的單一行為(或者可能情況下的多個行為)相聯系的,同時懲罰僅表現為對單個行為的反應,而不表現為對行為人整體生活導向的反應,更不是表現為對一種行為人所期待的未來危險的反應。[13]舊派雖有新舊兩派之分,但其根本都在于強調法治原則及客觀主義。舊派以犯罪行為為中心構建刑法理論,強調注重表現于外部之行為及其實害的特色,使得犯罪行為這種犯罪的最直觀形式游離在犯罪人格之外,具有了獨立性,成為刑法學體系的核心基石。尤其在前期舊派那里,行為人主觀的危險性除行為時的故意、過失外,在行為刑法中幾乎被忽視,犯罪人格難以進人舊派刑法學者的視域。這樣在犯罪行為與犯罪人格的關系上,舊派的觀點無疑是非決定說的,即犯罪行為是犯罪人自由意志的產物,是犯罪主觀心理的外化,被剝離犯罪行為的犯罪人格不具有刑法意義上的獨立性,否定犯罪行為是犯罪人格的征表。由于犯罪主觀心理、犯罪主體等與犯罪人格難以割裂,這為后期舊派在犯罪人格上的被動調整,在行為刑法的框架內逐步吸納行為人刑法的思想,預埋了伏筆。
...貝克萊(1685—1753)因之而成名的學說,總是會逗笑學哲學史課程的學生,并給教授們引用西塞羅語錄的機會:“沒有什么比某位哲學家說過的話更荒誕的了。”貝克萊的哲學是荒誕的,可許多人卻記得它。他的心理學是合理的,可幾乎所有人都忘了。貝克萊看過洛克的一篇短文,里面論述這樣一個問題,一個天生沒有視力的人后來有了視力。他能不能僅憑視力就判斷出球體和立方體呢?貝克萊受到啟發,寫作了他的第一本值得注意的書《視覺新論》(1709)。洛克認為那個人不可能判斷出來,貝克萊同意他的觀點,可是,他卻因為這個刺激而進行了進一步的研究,他的分析是以聯想主義心理學為基礎的。他說,光憑視力,一個新生兒是無法區分距離、形狀、大小或者相對位置的。一個兒童學會判斷空間感也決不是重復經驗使然──碰觸、伸展、行走。我們把視覺上的距離、大小和形態的線索與我們已經通過其它感官學習到的東西聯想了起來。
...
桑代克(1874-1949) 美國心理學家,動物心理學的開創者,心理學聯結主義的建立者和教育心理學體系的創始人。他提出了一系列學習的定律,包括練習律和效果律等。1912年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1917年當選為國家科學院院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