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的一個失眠癥患者找我探討了失眠的問題,嚴重的時候他整夜未眠。
的確,睡眠能夠使工作了一天的身體得到休息、恢復,重新獲得能量。如果一個人一夜未眠,第二天白天往往會犯困,工作效率下降,而且第二天晚上睡眠會發生變化,睡得更深,時間也會更長。
如果人們長期失眠則會導致精神失調、記憶力減退以及生理功能紊亂等問題,影響日常的生活和工作??梢?,睡眠對人的身心健康非常重要。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睡眠。
01. 腦電波和睡眠階段
20世紀50年代,心理學家開始將腦電儀運用到睡眠的研究中。經過一系列研究(Aserinsky & Kleitman,1953;Ferguson et al.,1970),研究者們將睡眠周期分為幾個階段。
當人處在休息或昏昏欲睡的狀態時,腦電中是α波,頻率相對較低,波幅較大。睡眠周期主要分為非快速眼動睡眠和快速眼動睡眠時期。非快速眼動睡眠時期有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主要為混合的、頻率和波幅都較低的腦電波,在這個階段個體處于淺睡狀態,身體放松,呼吸變慢,容易被外界刺激驚醒。持續時間為10分鐘。
第二階段,偶爾出現一種短暫爆發的、頻率高、波幅大的腦電波,稱為睡眠錠。在這一階段,個體很難被喚醒,持續時間大約為20分鐘。
第三階段大約進行40分鐘后,進入睡眠的第四階段,波幅很大的慢波——Δ波出現并增多。在這一階段,個體的肌肉進一步放松,身體功能的各項指標變慢,有時會發生夢游、夢囈、尿床等現象。
幾乎所有人的睡眠周期都會經歷以上四個階段,如果睡眠模式異常,就預示著身體或心理功能的失調。
02. 睡眠質量與健康
馬克沃德(Markwald)等人(2013)的一項研究發現,連續5天睡眠不足會增加超出能量需求的食物攝入并導致體重增加。
在該研究中,研究者召集了16名睡眠不足的成年人,連續5天對他們的每日能量總開支和總攝入進行了量化,結果發現,允許睡至多5小時的被試比睡9小時的被試平均每日能量開支增加了大約5%,體重也隨之增加。
實驗表明,在睡眠不足期間,被試吃了少量早餐,但是在晚餐后吃了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纖維的零食而讓熱量攝入增加。
此外,睡眠能夠分泌生長激素,對個體的成長起重大作用。同時,睡眠還具有保護和恢復生理、心理機能的功能。睡眠不足常常伴隨著病痛、精神疾病、生活質量的缺乏和幸福感的缺失,它不僅會增加健康護理的開支,同時也讓人們的工作效率降低。
03. 如何提高睡眠質量
充足良好的睡眠對個體來說是非常重要且必要,以下是一些能夠幫助提高睡眠質量的策略:
1. 睡前避免攝入咖啡因,喝牛奶助眠
咖啡因是一種黃嘌呤生物堿化合物,對人體來說是一種興奮劑,能夠暫時驅走睡意并恢復精力。而牛奶能夠生成一種加速睡眠的神經遞質——五羥色胺。
在睡覺之前攝入含有咖啡因的飲料(如茶、可可、咖啡等)會影響睡眠,而喝牛奶則會促進睡眠。
2. 形成規律性的起床和睡覺時間
保證睡眠時長規律性的起床和睡覺時間能夠提高個體白天的精神,和相同睡眠時間的人比起來睡眠的效率更高,白天的警覺性會持續提高。
如果你想規律起床,那么早晨一旦醒了就起床,在另外一個地方讀書,讓床和睡覺相聯系,而不要與失眠聯系在一起。
為了保證規律的入睡,可以培養以下習慣:在大而舒適的床上入睡;下午三點以后不要小睡;適量的晚餐;不要使室內氣味太濃,像香熏、蠟燭等應注意用量。
3. 堅持體育鍛煉
據研究,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比不參加鍛煉的人睡得更好。運動能夠使個體提高睡眠質量,免受睡眠問題的困擾。因此,堅持每天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會有助于睡眠質量的提高。
應寫在最后:
人一生約有三分之一時間是在睡眠中度過的,睡眠是一個人最基本的需求,同吃飯、喝水一樣,我們不能忽視它。睡眠不足對身體會產生不良影響。生活中睡眠質量不高的人,亞健康狀態非常明顯。
大量研究與臨床實踐都證明,睡眠障礙與人的心理障礙、精神疾病互為因果,睡眠影響著人們身心健康。為保證身心健康,酣暢淋漓的睡眠必不可少。如果你嚴重失眠,卻又排除了由生理方面的問題,那么最好還是看看心理醫生吧!
參考文獻:
1.陳貴,郭桂平,肖水源,蔡太生.(2015).超重/肥胖青少年的負性情緒與進食障礙傾向.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9(1),16-21.
2.杜立操,梁杰華.(2012).大學生人格特征與手機依賴的相關研究.高等函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2),65-66.
3.Aserinsky,E.,& Kleitman,N..(1953).Regularly occurring periods of eye motility,and concomitant phenomena,during sleep.Science,118(3062),273-274.
4.Bianchi,A.,& Phillips,J.G.(2005).Psychological predictors of problem mobile phone use.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8(1),39-51.
5.Gindrat,A.D.,Chytiris,M.,Balerna,M.,Rouiller,E.M.,& Ghosh,A.(2015).Use-dependent cortical processing from fingertips in touchscreen phone users.Current Biology,25(1),109-116.
作者:暮夏
策劃:吳樂東
上海心理咨詢中心原創文章,版權所有,轉載請寫明來源以及網站鏈接,違者必究。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里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