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母親最近打來電話,她說很苦惱:
因為疫情期間不上學不復工,每天她只好陪伴兒子一同學習。
兒子上初二,最近不知道為什么,做什么都提不起興趣。一拿起書本,就哈欠連連,做作業時也磨磨蹭蹭,拿塊橡皮也能拿半天。
媽媽讓他把最近的課本復習一下,兒子就沖媽媽說一句:“沒什么可復習的。”媽媽追問了半天,他才冒出一句:“學習真沒意思,太累,我不想上學了!”
他的媽媽聽了很是焦慮,把電話打到了班主任那兒,誰知班主任卻直截了當地告訴她,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孩子出現了厭學情緒,本打算節后找家長聯系,卻被突發而來的疫情給耽誤了。
面對這位母親的疑問,我詳細詢問了孩子的情況,發現并沒有像家長和老師說的“厭學”那么簡單!
01. “厭學”和“抑郁癥”的區別
不少孩子最突出的表現就是不愿意去學校,家長或是老師可能就簡單地認為是孩子的學習壓力過大,覺得這就是厭學,但情況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簡單。
一般的厭學,往往是在學校時候情緒異常,但只要下了課或是放了學,孩子就恢復到比較正常的狀態。但如果是抑郁癥,無論在學校還是在家里,情緒都是異常的。
一提起抑郁,我想大部分家長會覺得“目光呆滯、消極沉默”是孩子應有的癥狀,其實抑郁癥的典型表現是對事物“缺乏愉悅感”,換句話說就是無論什么事情都無法體會到其中的樂趣,沒有動力和目標。
如果你和孩子交流,他極有可能會說 “同學每天都在認真學習,天天進步,唯獨自己沒有前進的動力。” 這便是孩子抑郁癥的典型心理感受。
因為抑郁癥診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標準就是“影響了正常的學習生活”,這就是為什么有些嚴重抑郁癥的孩子往往后來就到了不得不休學的地步。
02. “叛逆”和“抑郁癥”的區別
有研究表明,18歲以下首發抑郁癥75%是“雙向抑郁”,而且年齡越小,“雙向抑郁”發生率就越高。“雙向抑郁”的絕大多數情況是抑郁,但情感依然呈現“高潮、低谷、高潮、低谷”的正弦波狀態。
打架、不服管、對著干,這看似是青春期的一種“叛逆”,但也有可能是“雙向抑郁”中的“亢奮”的表現。
區分“叛逆”和“抑郁癥”的關鍵是沒有影響正常的學習生活。如果對生活學習都有影響,就應該來醫院做個檢查。
03. 青少年抑郁癥癥狀表現
青少年抑郁癥該如何正確進行辨別,及時被父母老師發現呢?最常見的癥狀表現歸納起來主要有這5種:
1、身體不適
孩子一般很難精準的表達自己的不適,只會說身體上有何不舒服,比如孩子經常會說頭痛頭暈,胸口痛呼吸困難,嗓子里有東西難以下咽。他的“病癥”似乎是一種慢性病,又反復發作,去醫院檢查時,沒發現有什么問題,吃了很多藥卻無濟于事。
2、情緒低落
當目標和理想實現后,并無喜悅之情,取而代之的焦慮和迷茫??忌狭撕酶咧?、好大學卻愁眉苦臉,一臉心事。更有在高中或大學期間沒有緣由的堅持不下去,執意休學。
3、適應不良
在學校發生一些矛盾或沒有任何原因,就會感到壓力很大,心煩意亂,不能安心學習,迫切要求父母為他想辦法,轉班或換學校。但真的換到了一個新環境,患者的狀態卻沒有絲毫好轉,又生出其他理由和借口,繼續要求父母為其改變環境。
4、潛意識和意識層面的暗示
潛意識層面的不良暗示,引發生理障礙問題。比如一踏入學校大門就覺得頭暈惡心腹痛無力,當離開特定環境,又一切正常。
還有一種是意識層面的暗示,導致負面猜疑。認為考試成績不好,別人會瞧不起自己;認為自己身材矮小,別人會嘲笑自己;認為自己父母離異,別人會笑話自己等等。
5、自殘、自殺行為
重度抑郁癥患者會用自殘或自殺行為。即使對其使用抗抑郁癥藥物,患者仍有自殘、自殺的傾向。他們甚至會認為活在世界上,是給別人找麻煩,還是一死了之的好,即使他們不甘心死去,但迫于疾病因素,身不由己。
寫在最后:
你的孩子有以上癥狀嗎?不要簡單的以為孩子只是“厭學”或是“叛逆”,這背后有可能是抑郁癥或是抑郁癥的前兆。如有不確定,請拿起手中的電話,向我咨詢吧!
作者:樂天心理咨詢師 暮夏
上海心理咨詢中心原創文章,版權所有,轉載請寫明來源以及網站鏈接,違者必究。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里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