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小慶患有社交恐懼癥,他十分討厭參加聚會,但是迫于工作,有些聚會卻不得不參加。在聚會中,小慶總是擔心自己的穿著、舉止會不得體,擔心他人會看出自己的緊張,從而認為自己是平庸無能的。
在一次聚會期間,一位總經理主動與小慶談話,詢問工作上的一些事情,小慶對這些事本來熟記于心,卻突然什么都說不出來,急得臉頰發紅,緊皺眉頭。而他此時的想法則是“他一定認為我是個無用的人,他不會再跟我談任何項目合作的事了”。這場談話無疾而終。
接下來的時間,小慶更加惴惴不安,他看到這位總經理沖著他笑,就覺得這位總經理是在取笑自己,他看到這位總經理跟別人交談,就覺得他們是在談論自己的不當行為。
小慶的這種想法使他更加焦慮,他不敢再直視對方,有人找他談話時,他也不再關注他們在說些什么,做些什么,而只想著他們會看輕自己,嘲笑自己。
像小慶這樣過度關注自我,認為他人會對自己有消極的評價的想法是社交恐懼癥患者典型的思維方式。在這樣的思維方式下,患者往往會忽略實際情況,而過度關注自身的不足,夸大自身的不足,從而扭曲自己對他人的認識。
從本質上來說,患者出現社交焦慮是由于擔心別人會以負面的眼光看待自己,而這種想法形成的關鍵在于患者怎樣看待自己。在乎他人對自己的看法,這是無可厚非的。但是,社交恐懼癥患者對自己的評價是十分消極的,他們也習慣性地將這種負面評價當作他人對自己的真實評價,而他人這樣的評價又會加深患者的焦慮。如此形成惡性循環,患者就很難克服社交恐懼癥。
社交恐懼癥的核心在于擔憂他人對自己有負面的評價,而這種擔憂就使得患者對任何社會交往都充滿了恐懼與焦慮。如:患者不敢在公眾場合講話,不敢外出就餐,不敢與異性交往,不敢在課堂上發言,不敢參加面試、會議、團體活動等,使患者的社會交往受到限制與影響。
社交恐懼癥患者大多都堅信這樣的觀念:
01. 人們總是會對我有負面評價
當社交恐懼癥患者的表現沒有令自己滿意時,如在聚會上與人交談不順利,在與人相處時表現得有些緊張,他們就會覺得對方認為自己是一個失敗者,自己無法得到他人的認可。這樣的思維方式使患者更難踏出自己的社交圈。
02. 為社交而焦慮是有用的
社交恐懼癥患者認為,為社交而焦慮可以幫助自己預防不好的事情發生,讓自己的社交更順利。當然,他們也知道,過度焦慮會影響自己的發揮。
他們通常會有這樣的想法:焦慮會讓我提前做好準備,讓我表現得更好;如果我為此焦慮,或許就可以避免自己在社交場合出丑;我會因為焦慮而提前練習,這樣就可以準備充分,給人留下好印象。
03. 安全行為可以讓我表現得更好
焦慮會催生出一些安全行為,社交恐懼癥患者也不例外。他們認為這些安全行為可以掩飾自己的焦慮情緒,讓自己表現得更好,實際上卻往往事與愿違。例如,有些患者在與人交談時會加快語速,以免他人聽出自己說話時在顫抖,但這樣的說話方式往往會帶來其他的問題,讓他人覺得患者說話不得體,死板無趣。還有些患者在社交前會喝酒壯膽,結果喝醉誤事。
患者對社會交往感到恐懼與焦慮,本質上不在于別人怎么看待自己,而是自己怎么看待自己??梢哉f,患者總是生活在關注自我的世界里,只有摒除這種社交焦慮思維,患者才能突破社交障礙。
寫在最后:
擔憂他人對自己有負面評價的關鍵在于過度關注自我的思維方式。大多數社交恐懼癥患者都會過度關注自我,并對自己有一種負面的認識,夸大他人對自己的負面看法,但是實際情況并不是如此。所以來說,只有扭轉社交恐懼癥患者的錯誤認知才是關鍵所在。
參考文獻:
1.劉興華,錢銘怡.社交恐懼癥的評估方法.《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3
2.徐文煒.社交恐懼癥的神經生物學研究進展.《CNKI》,2003
社交恐懼癥心理咨詢師推薦:樂天心理首席咨詢師金志芳
作者:樂天心理咨詢師 暮夏
上海樂天心理咨詢中心原創文章,版權所有,轉載請寫明來源以及網站鏈接,違者必究。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里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