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習和工作中,我們可能會經常會遇到一些向我們尋求幫助的人,他們的原因不外乎有這么幾種:
1.我這個人比較笨,實在學不會,你幫我做下吧;
2.這對你們應該是小菜一碟吧,幫幫我怎么了;
3.我現在著急,一時半會也學不會,你就給我弄弄唄。
其中,“我不會”這個理由用的最多,也最讓人無語,你所有的解釋在對方一句輕飄飄的“我笨,我學不會”面前,都使不出任何力氣。
仔細想想,生活中有很多地方自己也經常用“我不會”作為拒絕前進的借口:看到別人升職加薪,心生羨慕,但想想升職加薪的技能,一句“我不會”便繼續心安理得的混下去;每日虛度生活,追劇、刷社交平臺,也羨慕別人游泳、健身、畫畫、跳舞那豐富多彩的生活,但一句“可惜我什么都不會”又繼續混吃等死。
其實,經常說“我不會”的人,缺乏一種走出心理舒適區的勇氣。
何謂“心理舒適區”?在心理學上,它是指人們習慣的一些心理模式,是你感到熟悉、駕輕就熟的心理狀態,如果人們的行為超出這些模式,就會感到不安全,甚至恐懼。
有心理研究指出,人在對外部世界的認識中可分為舒適區、學習區和恐慌區這三個區域。在舒適區內,人們會獲得絕對的安全感,但如果要想有所進步,那就需要適度走出舒適區,這就意味著要適度放下一部分安全感。
那么,具體該如何走出自己的心理舒適區呢?
1.明確自己的夢想、目標、價值觀和策略,學會規劃自己的生活。
走出心理舒適區意味著要向外拓展自己的能力疆域,可如果只是一味跟風,看到別人學英語、寫作、畫畫、游泳、跳舞,也不假思索跟著定相同的目標,很容易“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德國頂級理財大師博多·費舍爾在《財務自由之路》中指出,很多人無法成功執行他們的規劃,有一個很簡單的原因:他們沒有將自己的夢想、目標、價值觀和策略聯系在一起。因此,要想擁有持續走出心理舒適區的決心,需要宏觀上找到自己的夢想,以夢想為指引,根據價值觀來設定目標,并拆分成具體的行動。
2.不困于過去和當下,學會活在未來。
“我只有小學學歷”、“我只是畢業于普通的二本院校,壓根沒法和別人競爭”等思想,就是困于過去的典型代表;而“活在當下”雖然是一個看似熱血十足的建議,可這兩種思想都是走出心理舒適區的敵人。當你困于過去,就無法從對過去經驗的恐懼中邁步;當你安于當下,你也難以放下所謂的“安全感”向前邁進。只有活在未來,對未來的自己進行預測,才能放棄對“100%安全感”的追求,從而更新迭代自己的操作系統。
3.選擇榜樣,進行模仿學習。
“久居蘭室而不聞其香,久居鮑魚之肆而不聞其臭”,環境會潛移默化的影響我們的行動,因為很多時候時候我們會主動或被動地去模仿周圍人的行動。當你的周圍環境不利于你向前探索時,可以為自己找到對應的榜樣來進行模仿學習。張萌曾提出過“七個人物法”,當你對生活有了一定的規劃時,你可以根據自己的目標選擇七個層次遞增的榜樣,以他們為目標,不斷前進。
李笑來曾說,七年就是一輩子,將每一次的“我不會”改成“我不會,但是我可以學”,勇敢踏出自己的心理舒適區,或許你就會擁有精彩于別人幾倍的人生。
咨詢師推薦:樂天心理專家咨詢師 白禎臻
作者:樂天心理咨詢師
上海樂天心理咨詢中心原創文章,版權所有,轉載請寫明來源以及網站鏈接,違者必究。
本文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里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