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孩子去托兒所,孩子和家長都仿佛在經歷數次生離死別,有的孩子扯著媽媽的衣角不松手,有的孩子追著爸爸往家跑,有的孩子站在老師和家長之間哇哇大哭。
每天早上出門上班,爸媽每次都要悄悄挪到門口,結果手還沒碰到門把手,寶寶就警覺地跑過來,看到爸媽緊張的樣子已經猜測到八九不離十,“哇”的一聲大哭起來。
孩子都上小學,還是要堅持和爸媽睡在一起,每次睡著悄悄給她抱到自己房間就會崩潰大哭,媽媽一心軟,又給抱了回來。
與娃的日常相處中,每位家長都經歷過其中一兩樣,而孩子與父母難舍難分,崩潰大哭的樣子,真是讓人心疼啊。分離焦慮癥,不僅困擾著孩子,也讓每一位在工作與家庭間穿梭的父母感到為難、愧疚和無可奈何……
01. “分離焦慮說”理念
奧托·蘭克提出了分離焦慮說的理念,他認為個體化是人類發展的核心問題,而追求個體化的過程就伴隨著一連串的分離,這些分離便會引發焦慮。
人的一生充滿了無止境的分離,而每一次分離都能讓個人擁有更大的自主性,如孩子出生、斷奶、上學,人們告別單身、結婚以及死亡等,正是這些分離經驗使人們產生了焦慮。而且,人們在追求自主性的過程中,個人的生活環境被破壞或是拒絕與當前的安全環境分離,人們也會產生焦慮。也就是說,焦慮是這些分離所帶來的。
其實小嬰兒在出生的那一刻就已經體驗到了焦慮,并將這種焦慮稱作“面對生命的恐懼”。他認為:“人是帶著恐懼誕生的,這種內在恐懼獨立于外來的‘性’或其他性質的威脅之外。”也就是說,嬰兒在出生時并非不焦慮,只是沒有表現出來而已。
02. 嬰兒焦慮的兩種形式
嬰兒的原初焦慮在個體的一生中會以“生的恐懼”和“死的恐懼”兩種形式出現。
生的恐懼指的是伴隨著人們的創造性行動而產生的焦慮,當個人感覺到自己的內在創造力時,便會產生這種焦慮。為了施展自己的這種創造力,人們便會接觸更多的人,開創新的人際關系,重新整合舊有的人際關系,從而導致與舊有人際關系的分離,而這種分離會引發焦慮。
死的恐懼則恰好與此相反。如果說生的恐懼是“進步”,是成為個體性的焦慮,那么死的恐懼便是“退步”,是失去個體性的焦慮。
當然,現代心理學家對焦慮的研究都建立在正常人的基礎之上,畢竟神經存在問題的人的認知能力相當有限,對自身和外界的判斷能力也不夠,這讓他們往往對外界充滿依賴性,自主性自然不如正常人高,如果焦慮程度過高,他們就會壓抑自己的沖動和自發的行動,導致自己過度內疚自責,因而無法保持這兩種焦慮形式的平衡。而健康并具有創造力的正常人,則可以有效地克服焦慮,與成長過程中所帶來的心理分離危機達成和解,從而不斷進步。
03. 如何治療“分離焦慮癥”
個體化是人類發展的核心,正是在追求個體化及不斷感受分離的過程中,人們才會不斷地產生焦慮感。
寶爸寶媽可以嘗試以下幾種方法:
(1)提前溝通,臨別儀式
孩子會出現分離焦慮癥,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還沒做好心理準備。如果要離開,家長要在很早之前就要和寶寶講清楚,比如告訴寶寶,“爸爸媽媽去工作,工作賺了錢才能讓寶寶過得更好。”再如和寶寶說,“每個小朋友都要去幼兒園,和老師小朋友相處了一天,你也會學到很多東西的。” 如此做能減輕孩子的分離焦慮。
(2)回家時給寶寶驚喜
為了獎勵孩子在分離時的“優秀”表現,家長可以在回家時給寶寶帶一些小禮物,其實就把日常給孩子買的東西分批次拿回來就好了。比如奶酪曲奇餅干之類的小零食,或是寶寶喜歡的滑板車。等到孩子逐漸適應分離了,就可以逐漸減少次數直到取消這一環節。
寫在最后:
當然,這只是一小部分方法,想了解更多,請關注樂天心理,掃碼聯系到我們。
咨詢師推薦:樂天心理專家咨詢師 白禎臻
作者:樂天心理咨詢師 暮夏
上海樂天心理咨詢中心原創文章,版權所有,轉載請寫明來源以及網站鏈接,違者必究。
本文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里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