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懸梁,錐刺股,君看古時孫敬與蘇秦 ,此道今人棄如土。昔時古人映螢映雪寒窗苦讀之景依舊歷歷在目。再看今日學生,生活物資逐漸變好,人卻變得愈加懶惰,甚至走上厭學路,實在不該。然深究原因,卻又不全是學生的錯……
今年12月9日22時52分,皇姑分局壽泉派出所接到報案,14歲女孩“小花”憤然離家,聯系無果。民警迅速出動,正是:夜風習習割面,蒙蒙細雨侵警衣,爹娘愁斷腸,。
經了解,“小花”正讀初二,但學有所不得,終于滋生厭學情緒。再加上其父母只顧生意,疏于管教,問題逐漸加重。事發當日,“小花”逃課被憤怒的父親暴打,一怒之下摔門而出。為躲避父母電話“騷擾”,小花安排了黑名單。民警多方聯系,幾經輾轉,終于在同學家附近尋得“小花”。為安撫“小花”情緒,民警對其進行耐心勸解和心理疏導,也對“小花”的父母進行勸導和教育。
一場鬧劇,終得結束。反觀本案,“小花”行為過激,其父也有不當之處,應該注意的是,民警很有經驗,明白厭學是心理問題,需要進行耐心勸解和心理疏導,這也從側面說明:厭學,需要心理咨詢。而正所謂自古因果相連,我們可從厭學的背后窺探出些許蛛絲馬跡。
家庭教育的偏頗
“小花”的父母平日只顧生意,沒有給“小花”更多的教育引導。關心缺失,情感缺位,妄圖用物質付出交換孩子學習成績,結果自然一敗涂地。長此以往,“小花”學習體驗感江河日下,對學習產生厭惡情緒已是在所難免。更有甚者,父母自身生活態度消極,整天吃喝玩樂,極盡享樂,卻又反過來嚴格要求子女認真學習,“嚴于律人,寬以待己”就是他們的真實寫照。如此“耳濡目染”,照樣會導致子女得過且過,進而厭學。
現有學校教育體制的影響
上級教育主管部門往往是這樣評估學校教育質量的:以升學率為第一,學校只好“投其所好”,所有學習目的皆為升學率。這樣的教育勢必讓好的學生更好、差的學生更差,對于厭學的學生,學校也是充耳不聞甚至聽之任之。伴隨著學習時間加長,考試次數增加,作業量加大等因素,導致學生更加厭學。“小花”因成績不理想,學習壓力大,產生了厭學情緒。究其原因,竟來于此。
春去秋來,人去途千里。寒窗苦讀,竟至厭學地步。一人厭學,全家心焦;何以解之?唯有耐心的勸導和感同身受的鼓勵。
家庭教育至關重要,孩子調整的同時,父母要積極配合,共同成長。
縱觀當前教育問題的方方面面,根本來源于家庭教育環節,人來自于家庭,也必定受家庭影響,諸多規則和習慣皆出自于此。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習慣養成對于孩子未來發展的作用至關重要,每個孩子出生時宛如一張白紙,孩子成長遇到的問題也是父母疏忽的體現。父母喜歡說教、唯成績是論、武斷地歪曲等等都很容易造成孩子對學習的厭惡。正所謂,育人先育己,要想改變孩子,父母自身應該發揮榜樣作用。
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展現學習本質,關注學習本身。
很多時候,孩子并不清楚學習應該學什么,學習的意義何在,現行教育體制過于強調成績,學生也把成績簡單等同于學習。這樣,成績不好的孩子對學習的厭惡也就非常自然了,此外,很多孩子其實也想做個好學生,無奈沒人給其正確的指導,久而久之他們只能原地打轉,越努力、越下降,因此選擇逃避之路。作為應對,我們應該與孩子探索學習本質,告訴他們成績并不能代表一切,重新認識到學習過程的重要性,把他們對學習的興趣重新調動起來,學習方法的指導,可以讓他們在學習時變得輕松,從而也更能享受學習的樂趣。
寫到最后
立坐課堂,愿書聲瑯瑯,學生盡享學習之樂趣;回歸家中,愿父母以愛相伴,及時察覺孩子厭學苗頭,用充滿愛的心理咨詢引導孩子重新愛上學習。古來厭學皆有之,惟愿心理咨詢常伴左右?!?/span>
咨詢師推薦:樂天心理首席咨詢師 李箐
作者:李江瑤
本文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上海樂天心理咨詢中心原創文章,版權所有,轉載請寫明來源以及網站鏈接,違者必究。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里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