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年來,新冠疫情深刻地改變了社會經濟發展形勢,也讓我們的生活方式被顛覆。
當疫情來襲時,我們的生活仿佛被按下了暫停鍵。車水馬龍的街頭會空空落落,人流擁擠的公交會冷冷清清,霓虹燈下青春洋溢的少男少女也再無蹤影。不只是寂寞和無可適從,疫情也將我們的生活節奏徹底打亂,雖然不用再早起熬夜,但干癟的錢包卻使我們快樂不起來。封控期間安全成了最大的擔憂,生活物資的配比發放是群聊中的熱點,而當房貸、車貸以及各種生活繳費的卷席而來,令我們的身心再次蒙受了巨大的壓力。
《COVID-19大流行的精神衛生防范和應對》報告中指出“新冠疫情增加了焦慮、抑郁、創傷后應激障礙和非特異性心理困擾等癥狀”。在世界衛生組織作出的預估報告中也顯示,全球范圍內約有30%~50%的人口因疫情而遭受各種心理困擾。
在中國,隨著疫情防控常態化,控制社交距離和隔離封閉成為生活常態,而持續的孤立生活而滋生的孤獨感以及經濟受阻產生的壓力感會對我們的心理健康產生種種的負面影響,這也使得社會對心理服務的需求不斷上升。
那么,在封控期間,我們如何應對疫情而帶來的持續影響,如何有效調節身心?
這需要依據不同的群體作出相應的對策。
我們要知道,不同群體因接觸的社交面和認知成熟度的影響,思維模式也各有不同,我們不能一概而論,而是要針對性地做出引導和疏通。
首先,我們先梳理疫情對心理健康造成影響的主要來源方向:
第一、疫情持續時間長、風險高,對己身所處環境的擔心和未來的迷茫會導致負面情緒的滋生,例如疫情暴發地附近的居民會對自身健康安全有著嚴重的憂慮,神經緊繃,精神受到高度的壓迫。
第二、疫情對社會經濟和生活方式造成嚴重的干擾,導致人們獲取的資源和儲存的財富遭受損失,會加劇憂慮、恐慌等負面情緒的蔓延,例如疫情防控期間停工停產導致部分家庭失去經濟來源,生活難以為繼;或疫情集中地區資源緊張,物資供應緊張;這些現象都會導致心理健康受到影響。
第三、疫情對生活自由度的限制以及隔離政策帶來的持續影響都會限制人們的生活熱情,阻礙壓力的疏導。例如疫情封控會導致社會活動減少、戶外運動受阻、親人彼此隔離等問題,長期的壓抑生活會導致心理抑郁。
我們不難發現,隨著防控政策和醫學手段的發展,疫情帶來的壓力逐漸由急性轉變為慢性。我們對疫情的恐懼度在減少,但隨之而來疫情對生活各方面的壓力在凸顯,如何適應現有生活模式,調節心理壓力成為我們每個人都要考慮的問題。下面我就結合青少群體和老年群體分別給出建議。
青年群體:青少年疫情壓力主要來源自停課、封閉管理所帶來的生活受阻,長期的居家生活和單調的自我獨處所滋生的寂寞感和孤獨感是青少年面臨的主要壓力。
應對策略:
1、保持規律作息,一日三餐定時定量和標準的作息時間可以為青少年提供充沛的精力和良好的狀態,多食果蔬、減少零食攝入能夠保持心情疏朗;
2、保持適度運動,可以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做些少量運動,如登山、散步、慢跑等,即使在室內也可以采取俯臥撐、身體舒展等幅度小、操作簡易的鍛煉方式,運動釋放的多巴胺可以帶來愉悅;
3、充實自我時間,學習充電、興趣陶冶、志愿服務等都可以成為青少年居家選擇,通過展開有意義的活動可以讓時間和生活變得盎然有趣,減少孤寂、焦慮帶來的精神內耗。
老年群體:老年人疫情壓力主要來自于對疫情形勢的擔憂和自身身體健康變化的恐懼,疑病現象和社會負面宣傳是老年人疫情防控期間面臨的主要壓力。
應對措施:
1、實現信息隔離,子女要盡量減少老年人接觸疫情信息,避免對疫情的談及,過濾社會負面新聞,宣傳科學防疫意識不強,幫助老年人破除心理迷信和保守觀念;
2、加強情感疏導,老年群體要有一定的社交活動,多與家人、好友聊天,子女也要加強陪伴工作,及時撫慰老人情緒,給予老人回應,讓他們感受到溫暖和依賴;
3、保持健康生活,老人群體要有規律的作息制度,早眠多睡,健康飲食,可以通過太極、八段錦等鍛煉充實生活,以下棋、看戲、讀報等方式活躍思維,保持健康的生活狀態。
結語:
疫情既是一場經濟戰、衛生戰,也是一場心理戰。封控期間,我們要做好身體和心理的雙重防護,堅定對國家和醫療的信心,堅持科學防疫意識,以平和的心態去面對居家隔離,在單調的模式中發現生活的無窮精彩。上海樂天心晴心理相信有你我攜手,戰役必勝!
咨詢師推薦:樂天心理首席咨詢師 李箐
作者:汪昊
本文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上海樂天心理咨詢中心原創文章,版權所有,轉載請寫明來源以及網站鏈接,違者必究。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里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