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開的季節,上海千萬居民為疫情羈絆在家,不能探春游玩、不能結伴遠行、甚至也不能正常工作生活。隨著疫情態勢的加劇,每天面對滾屏而來的負面消息,聽著鄰居、社區、親友的滿滿憂慮,很多人在認知上也不可避免會發生偏移。
睡眠障礙、焦慮情緒以及過度憤怒是疫情期間大眾最為常見的心理狀態。
伴隨著耳邊不絕的警鳴聲,聽聞著居住區周圍感染者的示例,很多人都或多或少對疫情產生恐懼和擔憂,距離越近者憂慮更深,這種恐懼情緒勢必會導致睡眠質量的下滑,乃至產生睡眠障礙,比如入睡困難、頻繁起夜、睡眠較淺等等。其實這種表現是我們生理機能的正常反應模式,壓力和恐懼會讓精神波動更為顯著,或是亢奮或是謹慎,但都會造成短期的失眠。隨著時間推移,我們會習慣于失眠狀態,白天精神萎靡,入夜毫無睡意,如果不能及時做出正確應對,就會使生理機能和行為習慣發生轉變,逐漸轉發為慢性失眠。
焦慮情緒是大眾面對不可控的局勢和難以預料的未來而產生的正常情緒表現,尤其是在疫情防控期間,長期的封閉生活、頻繁的核酸檢測工作以及觸目驚心的新聞報道,都會在無形間加劇大眾的焦慮情緒。同時很多人對自身情況也會萌生嚴重的憂慮,稍有不適就會懷疑自己為病毒所侵襲,從而滋生進一步的壓抑和焦慮。如果這種情緒不能得到及時的遏制和轉變,就會在人群中發展為恐慌情緒,為種種盲目沖動行為推波助瀾。
憤怒是人本能的情緒反應,尤其是在網絡時代,這種怒氣經過輿論的渲染和引導更會滋生出“戾氣”。在面對疫情防控工作過程中,我們很多人都會看到一些充滿指責和針對性的話語,如對疫區全體人員的排斥、如對基層管理者的無端揣測、如對醫療工作中的言語謾罵等等。這些文字在網上迅速發酵并傳播,也不乏支持者和贊同者,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現象,一方面是認知能力的局限性和主觀化,另一方面就是疫情態勢下所積聚的負面情緒的集中爆發,當事件超越個體的認知和掌控范圍后,為排解內心的恐慌與壓力,個體往往會通過憤怒的方式去宣泄焦慮,試圖讓事情重回自己認知的掌握范圍。
這三種心理狀態和行為反應是疫情態勢下大眾最普遍的表現,如果不能及時做好觀念引導和情緒疏導工作,隨著輿論發酵和疫情態勢的蔓延,這種心理情緒就會轉化為群體效應,甚至引發大規模的恐慌和混亂。
拋開大的層面不說,作為大眾中的一員,普通個體都有正常的情緒反應,喜怒哀樂俱全,面對疫情突發,心理情緒也會因環境變化而產生起伏波動,嚴重干擾個體正常的生活狀態,乃至引發心理障礙或疾病。為預防這種心理風險,我建議大家從以下幾種方法入手,幫助穩定和改善情緒,讓我們突破心理閉循環。
1、以科學的態勢審視疫情信息
現代通信技術發達,我們獲得信息的渠道多樣,其中自然不免夾雜各種小道消息,雖然有一定的可信性,但多數是偽科學或謠言,會對我們的情緒造成嚴重的擾亂。所以我們要科學地對待疫情訊息,構筑自我認知體系,不要為外界不實消息干擾。對疫情數據和防控知識要以官方通報和權威信息為準,按照正確引導做好疾病預防,有問題及時就醫及時求助,不要過度恐慌。
2、保持溝通以及睡眠
疫情期間,我們要尋找到合適的方式和渠道來釋放不良情緒,這能夠有效緩沖壓力對身心健康帶來的不利影響。如果感到煩悶和寂寞,可以利用網絡和親人、朋友溝通交流,或是抱怨吐槽,或是分享生活,或是游戲互動;可以去放聲大哭或是喊上幾嗓子。這些方式的目的都是為了及時將負面情緒宣泄出去,避免其長期積聚和壓抑而導致的失衡結果。
充足的睡眠和規律的作息能夠有效減低內耗,讓精神狀態重歸自信飽滿的狀態。很多人在疫情期間睡眠淺、精神差,這些都可以通過合適的方式來調節。第一是要保持睡前腦部的平靜,在休息前一小時不要去關注疫情、工作這些會令人情緒產生波動的訊息;第二是減少白晝的睡眠時間,要限制在房間和床上的次數,定時作息,持續堅持就能讓睡眠狀況得到改善。第三,對于重度失眠患者,要及時采取線上咨詢,在心理醫生的幫助下走出情緒誤區。
結語:疫情防控是一場衛生戰,也是心理戰。在落實居家隔離政策的同時,也不要忘記加強心理健康的防控。我們應當做好定期的審視和宣泄,為心理防疫拉上警戒線,要合理管控情緒,加強抵御能力,保證身心層面的雙重健康!@上海樂天心理咨詢
咨詢師推薦:樂天心理首席咨詢師 李箐
作者:汪昊
本文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上海心理咨詢中心原創文章,版權所有,轉載請寫明來源以及網站鏈接,違者必究。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里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