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2年3月上海出現本土新增新冠患者以來,新冠疫情迅速蔓延,肆虐上海,截至今日(2022年5月8日)官方通報數據顯示,本輪疫情在滬陽性感染人數已高達605237人次。
兩個月來,突如其來的隔離封控、意想不到的物資短缺、繁雜混亂的疫情信息、杳然無期的解封日程。。。。。。與疫情相關的各種信息以多元化的方式強勢侵入每個普通上海人的生活,人們不得不暫停正常的生活,被浩渺的抗疫激流裹挾著隨波浮沉。
某輿情分析網站在本輪疫情之初(3月1日至3月23日),對疫情期間網絡輿情的監控分析顯示,網絡輿情熱度的變化與上海本輪疫情發展程度的變化呈正相關,而推動網絡輿情變化的是每一位網絡用戶在疫情威壓下動蕩不安的內心。
百度指數顯示,2022年1月1日至2022年5月8日,上海居民對“心理健康”信息的搜索熱度增加了192%,對“心理咨詢”信息的搜索熱度增加了261%,這一數據表明:在封控管理相對嚴格的抗疫期間,越來越多的上海居民被疫情影響,他們不得不面對更多的情緒變化。
是哪些生活事件的改變,導致素來以“精致有腔調”著稱的滬上人民失了分寸呢?我們從幾個方面來探索。
一、確診病例暴增,缺乏對病毒信息的全面了解,不確定感令人焦慮。
核酸陽性病例數字持續的大規模增加,讓觀者人人自危。下圖是全市疫情期間各區每日疫情通報數據,觀之令人唏噓,足以產生強烈的心理不適。
注:以上數據來自上海發布微信公眾號
同時,本輪次新冠肺炎病毒屬于新型病毒,對人體到底會產生怎樣的影響,還沒有完整的權威定義,也缺乏足夠多的實驗室數據。“這到底是個怎樣的病,得了這個病以后會不會有后遺癥,對未來會有什么影響?”這些問題都會加深疫情中樞的上海人對未知的焦慮甚至恐慌。
二、醫療資源有限,醫療資源緊張的現狀加重了人們的恐慌
上海衛健委2021年10月印發的《上海市醫療機構設置規劃(2021-2025年)》中有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末,全市共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5905家,核定床位共14.1萬張;執業醫師8.2萬人,護士10.3萬人,這樣的醫療資源配備是領先國內標準水平的,但是面對洶涌而至的疫情,面對每日暴增的確診病例,要完成檢測、診斷、治療等療愈流程仍顯捉襟見肘,醫療資源面臨很大壓力。
另外,除了新冠患者,其他特殊人群就醫難,甚至可能無法及時就醫的情況,更加深了人們的擔憂和恐慌。
三、因防疫隔離帶來的生活不便,收入減少,嚴重影響人們的情緒體驗,降低人們的幸福感,抑郁、焦慮、恐慌、怨懟、憤怒等負向情緒變化明顯增加。
以下數據圖表,反應了這一客觀事實。(本數據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我的來訪者,處于上海疫情中心的小鹿就在四月初的一次電話咨詢中無限悲傷的說:“老師,我一個無肉不歡的人已經兩周沒碰過葷腥了,我很郁悶,這日子真難熬??!”
上海本輪疫情復雜而嚴峻,經歷兩個月的持續抗疫,隔離在家以身守滬的人們如今終于盼來了疫情平穩的好消息。目前采集到的數據顯示,上海各區核酸陽性感染人數近幾日出現持續整體回落,全市境內已無疫情高風險區,很多地區已經實現或者即將實現社會面清零。
注:以上數據來自上海發布微信公眾號
今天(5月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的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再次明確指出,目前全市抗疫工作正處于“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關鍵時期。拯救生命的努力依然在繼續,與此同時,持續抗疫的上海人民終于感受到了疫情可能消減,生活即將解封的曙光。
此時,如何調試自己的心理狀態,在疫情持續的日子里繼續堅持,直到取得最后的勝利,就成了每個守滬市民亟需解決的問題。以下幾點建議也許對這個時刻的你會有幫助。
一、覺察自己的情緒變化,洞察它,接納它。
前文中我們提到了疫情中影響人們情緒體驗的幾類事件,如果你也被它或它們困擾,不妨在每個情緒波動的當下,學習覺察自己的情緒,看清楚到底是什么讓自己受到攪擾。
你首先需要給自己當下的情緒命名。你可以先做一個深呼吸,讓自己和失控中的情緒稍微做個隔離;然后你去體驗那個情緒是什么,你可以說“我現在很憤怒/悲傷/抑郁/焦慮”;再次你去感受當你處于當前這個情緒中的時候,你身體的哪個部位出現不適,找到那個不適的地方用手溫柔的呵護它;最后,你可以重復以上流程。凡此幾次,你會漸漸體驗到內心由情緒激昂到平和寧靜的美好感受。
二、提高情緒管理能力。
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認為:我們之所以被情緒困擾,是因為我們常常產生一些不合理信念。基于這個理念他創建了情緒ABC理論:A表示事件,B表示個體對這件事的看法。C表示產生的情緒和行為結果。人的消極情緒和行為障礙結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發事件(A)引發的,而是由于個體的信念(B)引起的。如下圖所示:
因此,若想改變消極情緒C,只需調整我們的想法B,而不是去改變事件A,因為已經發生的事情通常是客觀的存在。
比如上文提到的我那個兩周沒吃到肉而感到郁悶焦慮的來訪小鹿,他覺得“無肉使我郁悶”事實上,餐食無肉(事件A)讓他聯想到習慣被打亂生活變無序,這種對生活的失控感(想法B)讓他茫然無措因而郁悶焦慮(情緒C)。如果他把失控感(想法B)變成掌控感(想法B‘:這樣的情況下我能依據現有資源開發新口味的掌控感),那他體驗到的情緒很可能是新鮮感,創造感,甚至是滿滿的自豪感:物質這么匱乏的情況下,我也能活的挺好(情緒C’)。
如此一來,負向情緒變了,心境就會改變,生活也會慢慢改變,變成他喜歡的那個樣子。
三、除了學習情緒的自我管理,主動尋求專業人士的心理援助,更能讓困境中的我們恢復元氣。
心理學家一致認為,重大災難對經歷者產生的心理影響,是非常重要的“次生災害”。國內知名心理學者徐凱文博士曾經面對媒體說:“沒有任何一場災難,像今天的新冠疫情這么復雜,席卷全球,造成持久和嚴重的影響。”新冠肺炎對人類的沖擊之所以巨大,是因為它是呼吸系統疾病,極易激惹起人類生命早期對死亡恐懼的深邃記憶,窘迫的呼吸會令人直面死亡的威脅,生死對決的慘烈和決然會持續影響身心健康。
疫情防控期間往往多發情緒崩潰、自殺、猝死等急性事件,大多是個體的心理健康出現問題,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心理干預而造成的惡行事件。避免這些問題的有效方法就是持續的專業心理干預。
如何判斷自己是否需要約一次心理咨詢呢?也許這則被廣泛網傳的精衛中心短信可以做個參考:
這當然是笑話,但如果你感覺長時間心理不適、沉浸在某種情緒狀態無法調整,甚至出現幻覺,那就快點尋求專業心理咨詢師的幫助吧!
咨詢師推薦:樂天心理天津咨詢師 孟瑋
作者:樂天心理天津咨詢師 孟瑋
本文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上海樂天心理咨詢中心原創文章,版權所有,轉載請寫明來源以及網站鏈接,違者必究。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里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